2025年,扬州市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预计仍将保持在75%以上,重点投向基础性、普惠性民生领域,通过财政“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这一举措延续了扬州连续23年以“1号文件”形式推进民生实事的传统,彰显了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支出结构优化:民生领域全面覆盖
养老保障提质扩面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40元,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3.67亿元,确保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为全市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按月发放尊老金,百岁老人额外享受重阳节慰问金和生日慰问金,相关预算达4480万元。
医疗保障持续升级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750元,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教育投入稳步增长
市本级安排教育支出17.4亿元,重点支持办学条件提升和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
就业支持精准发力
统筹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亿元,推进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建设,通过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和个人灵活就业。
二、财政政策导向:兜底性建设与普惠性服务并重
扬州市财政局明确,2025年将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民生保障资金,优先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城市路网优化等普惠性项目。例如:
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事业,推动服务从“有”到“优”转变;
投入25.6亿元推进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三、历史延续:民生支出占比连续多年高位运行
自2023年起,扬州民生支出占比已连续三年超过75%。2024年,“1号文件”确定的55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地,涵盖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这一长期投入机制为2025年民生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扬州市通过财政倾斜筑牢民生底线,既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兜底关怀,也通过普惠项目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未来,随着财政资金持续向基础性领域聚焦,扬州“百姓富”的幸福画卷将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