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5 日,扬州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围绕 “加快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家庭、学校、社会 “三驾马车” 协同发力,打破 “课堂围墙”,为孩子营造全方位的成长环境。
今年,扬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制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工作方案》,于上月印发了《扬州市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 “现代化教育名城” 建设的重要板块。委员们在会议中建议,应紧密整合各类育人主体,明确各方职责,建立高效沟通机制,丰富育人平台与活动,凝聚起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省政协委员、宝应县教育局副局长蒋利武指出,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市级研学实践基地资源配置,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共享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搭建市级 “教联体” 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整合场馆、师资、课程等资源,推动 “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网教同向” 全面覆盖,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便捷预约。
扬州市政协委员、仪征实验小学校长郭仕红表示,学生的成长空间已超越校园范畴,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新问题,需汇聚家庭、社区、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中小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 “家长成长研修营”,组织家长参与 “共读 + 沙龙 + 实践” 活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扬州市政协委员、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刘刚提到,尽管强化家校合作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尝试,仍存在指导内容不足、服务资源不均衡、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他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地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在家庭教育中的协作职责,通过制度、专业引领与情感联结,促进家庭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扬州市政协委员、扬州科技馆馆长王宇明介绍,扬州科技馆围绕 “家校社” 育人主题,开发了《我爱科学》《走进科技馆》等教材,设计了各年级展厅科学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他建议,构建 “家校社” 协同机制,规范场馆开放标准,加大优惠力度,降低学生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可及性。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扬州正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