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颐养”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近日,扬州市民政局发布《颐养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至2025年,主城区将新建32个颐养示范社区,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这一规划以“社区养老+N”创新模式为核心,整合家政、助餐、医疗、文娱等多元化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型,为全国社区养老提供“扬州样本”。
“小社区”承载“大民生”:32个新社区如何布局?
根据规划,新增的32个颐养社区将优先布局老年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和新建大型居住区,覆盖广陵区、邗江区及江都区等核心板块。每个社区将标配“一中心多站点”,即一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若干助餐点、康复站、活动室等嵌入式服务设施。扬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总投资预计达5.8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占比60%,其余资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公益基金补足。
“过去老年人最怕‘吃饭难’‘看病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家住文昌花园社区的78岁独居老人李奶奶告诉记者,社区助餐点每天提供10元营养套餐,还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而新建社区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入“扬州颐养”智慧平台,实现家政预约、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一键响应”,确保服务30分钟内触达。
“社区养老+N”:从单一照护到全场景覆盖
“社区养老+N”模式是此次行动的最大亮点。扬州市养老服务处处长张明解读,“N”代表服务场景的无限延伸,包括“养老+智慧化”“养老+医养结合”“养老+文化娱乐”等多元融合。例如,在梅岭街道试点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苏北人民医院建立远程诊疗系统,老年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复诊开药;社区活动中心则与老年大学合作开设书法、园艺课程,并引入志愿者团队组织“银龄互助”活动。
此外,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新建社区将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通过安装智能床垫、防跌倒感应器等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并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据统计,此类服务可使家庭照护成本降低40%。
资源整合破难题:政府、市场、社会如何联动?
实现颐养社区全覆盖,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和资源分散问题。扬州市已成立由副市长牵头的“颐养社区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民政、卫健、住建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在运营层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税费减免等政策,吸引本地龙头企业参与。例如,扬州本土家政品牌“安康通”已签约承接12个社区的家政服务模块,其负责人表示:“社区提供场地和流量支持,企业负责专业化运营,这种‘轻资产模式’让可持续服务成为可能。”
社会力量也被充分调动:社区内闲置用房改造为养老设施可获补贴;退休医生、教师组成“银发志愿者库”,通过“时间银行”积累服务积分兑换未来养老服务。广陵区曲江街道试点数据显示,此类互助机制使社区养老服务人力成本下降25%。
市民期待与未来愿景
“以前觉得养老院是唯一选择,现在社区就能满足大部分需求,子女也更放心。”正准备搬入新建颐养社区的退休教师王建国说。扬州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市已建成颐养社区89个,惠及12.6万老年人,满意度达93%。到2025年,主城区社区养老覆盖率将提升至100%,并逐步向农村地区推广。
“让老年人‘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安享晚年,是城市温度的体现。”扬州市市长潘国强表示,未来扬州将探索长三角区域养老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颐养社区”品牌走向全国。随着32个新社区的落成,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创新之笔,书写“颐养之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