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夏末秋初的午后,北京怀柔影视基地的某个摄影棚内,导演陈珂喊出了电影《来日方长》的最后一声“卡”。监视器前,几位主创人员静静站着,没有人说话。道具组准备的旧式摆钟恰在此时敲响三声,仿佛为这场历时五年的漫长创作画下注脚。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而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和解的银幕远征。
《来日方长》的创作缘起于2018年冬天。编剧李牧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沓未曾寄出的信札。这些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字,记录着父辈未能实现的梦想、未及言说的歉意和未能挽回的遗憾。“来日方长”——父亲在最后一封信末尾写下的这四个字,成为了李牧心中挥之不去的叩问。她带着这些泛黄的信纸找到了导演陈珂,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用镜头探寻这个跨越时空的生命课题。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索聚焦当代都市中面临事业与家庭困境的中年设计师,另一条线索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述一群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追求与抉择。两组时空通过一封意外发现的家书产生交集,最终在情感与记忆的共振中达成和解。这种叙事手法让人联想到《城南旧事》的抒情传统,又带有《星际穿越》般的时间哲思,但本质上是对中国式家庭情感的独特诠释。
“我们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还原一种生命状态。”主演张译在片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为准确呈现角色三十年的心理变迁,他特意到老年公寓体验生活,学习方言士语,甚至连续两个月穿着戏中角色的旧皮鞋生活。“当你真正走进那个年代,会发现父辈的沉默背后藏着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的深情。”
美术指导团队为还原八十年代风貌,走访了山西、陕西等地的三线工厂旧址,收集了上千件老物件。片中出现的搪瓷杯、铁皮暖壶、牡丹花纹床单等道具,大多是从民间征集来的实物。置景组在某工业园区搭建了占地3000平米的实景街区,连窗户上贴的旧报纸都严格按照1985年的日期印刷。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使影片呈现出纪录片般的质感。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多项突破。摄影指导采用特殊滤光镜模拟不同年代的光线质感,现代戏份用数码摄影机拍摄,回忆段落则改用胶片拍摄并做褪色处理。声音设计上,团队采集了老式火车鸣笛、机械钟表走时等近百种濒临消失的环境音,构建出具有年代印记的声音博物馆。
在近期举行的内部看片会上,有评论家指出这部影片的出现恰逢其时。“在后疫情时代,当人们重新审视家庭关系与生命价值时,《来日方长》提供了难得的思考维度。它既是对过去的温情回望,也是对当下的深刻观照。”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王教授认为,影片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尤其值得当代年轻人深思。
据悉,该片后期制作已完成大半,预计将于明年春季公映。尽管片方对具体情节严格保密,但从流出的片花来看,影片结尾处那句“来日并不方长,当下即是永恒”的台词,或许正是主创团队最想传达的核心命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部试图让时光慢下来的作品,或许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夜幕降临,剪辑室里的灯光依然亮着。导演陈珂站在满墙的分镜头草图前,轻轻抚过一张1987年的老照片——那是影片中父辈角色青春时代的定格。“每个时代都有来不及说再见的人,”他对团队成员说,“但愿这部电影能成为一座桥梁,让不同年代的人真正理解彼此。”
正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黄河意象,时光的洪流从不为人停留,但《来日方长》试图做的,正是在奔腾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理解的石子,让那些深藏于岁月深处的回响,终有机会抵达应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