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4月14日,华盛顿的夜晚被一种不合时宜的暖意包裹着。第十大街上的福特剧院灯火通明,门口车水马龙,洋溢着一种战争即将结束的轻松氛围。就在五天前,南方同盟军的罗伯特·李将军在阿波马托克斯法院广场向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投降,持续四年的血腥内战似乎终于看到了尽头。当晚,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决定前往剧院观看喜剧《我们的美国表亲》,这既是为了慰劳连日操劳的身心,也是向公众传递和平到来的信号。
总统的包厢用星条旗装饰着,他与夫人玛丽·托德·林肯以及受邀的宾客——克拉拉·哈里斯少校和他的未婚妻拉思伯恩少校——在晚上八点后入座。演出开始后,剧场内笑声阵阵,没有人察觉到,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已经张开了它的黑色羽翼。
大约晚上十点,一个身影,约翰·威尔克斯·布斯,一位颇有声望的演员,同时也是狂热的南方同情者,悄无声息地溜进了剧院的后台。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利用其身份轻易地穿过了警卫的视线。他手中攥着一把单发德林杰手枪和一把匕首,眼中燃烧着一种扭曲的使命感。在他看来,刺杀林肯并非谋杀,而是对南方事业的最后一搏,是一次能够扭转战局的“英雄”壮举。
他蹑手蹑脚地走上通往总统包厢的楼梯,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棍卡住包厢的外门,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透过包厢内门上的小孔,看到了那个他视为暴君和毁灭者的人——林肯总统正放松地靠在扶手椅上,目光注视着舞台。舞台上,演员们正念着一句著名的喜剧台词,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就在这笑声达到顶点的时刻,布斯推开门,举起手枪,对准了林肯的后脑。
一声尖锐的枪响刺穿了笑声的帷幕,显得格外突兀。起初,许多观众还以为是剧情的一部分。但随即,拉思伯恩少校的惊呼和玛丽·托德·林肯凄厉的尖叫声让剧场瞬间陷入了死寂,继而是一片混乱。布斯扔掉手枪,与冲上来阻拦的拉思伯恩少校搏斗,并用匕首刺伤了他的手臂,随后高喊着弗吉尼亚州的拉丁语格言“Sic semper tyrannis!”(这就是暴君的下场!),纵身从包厢跳向舞台。他的马刺不幸缠住了包厢的旗帜,导致他落地时左腿骨折,但他仍挣扎着站起来,向目瞪口呆的观众们挥舞了一下匕首,然后踉跄着穿过舞台,从后门逃逸,骑上早已备好的马匹,消失在了华盛顿的夜色中。
剧场里,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人们涌向总统包厢,看到的是令人心碎的一幕:林肯总统瘫倒在椅子上,头部严重受伤,已失去意识。几位军医迅速从观众席中冲出进行急救,但发现子弹已深入颅骨,无力回天。士兵们抬着生命垂危的总统,穿过混乱不堪的剧院和挤满惊恐人群的街道,将他送到了街对面的威廉·彼得森寄宿公寓。在那里,他被安置在一张对他来说太短的床上,气息奄奄。
整个夜晚,内阁成员、高级军官和林肯的亲友们聚集在那个狭小、闷热的房间里,守候着他们的领袖。玛丽·托德·林肯的哭泣声时断时续地传来,与屋外逐渐聚集的民众的悲鸣交织在一起。雨水开始敲打窗户,仿佛天空也在为这场悲剧落泪。1865年4月15日清晨7点22分,亚伯拉罕·林肯,这位领导国家度过最黑暗分裂时期、颁布《解放宣言》、致力于“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所有人宽大仁爱)的总统,心脏停止了跳动。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在那刻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现在,他属于千秋万代。”
与此同时,布斯正在逃亡路上。他的腿伤让他痛苦不堪,他与同谋戴维·赫罗尔德一起,依靠南方同情者的帮助,穿越波托马克河,逃往弗吉尼亚。然而,正义的天罗地网已经撒下。经过长达十二天的追捕,4月26日清晨,联邦士兵在弗吉尼亚州皇家港的一个烟草仓库里包围了布斯。在拒绝投降后,仓库被点燃,一名士兵波士顿·科贝特在混乱中开枪击中了布斯。布斯在几个小时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临终前的话据说仍是:“告诉我母亲,我是为祖国而死的。”
林肯的遇刺震惊了整个国家,将刚刚萌芽的胜利喜悦瞬间转化为举国上的巨大悲恸。北方沉浸在无尽的哀悼中,而南方许多人也意识到,这位倡导温和重建的领袖的离去,可能意味着更严峻的未来。这场刺杀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同一天针对政府高层的系列刺杀阴谋的一部分。当晚,国务卿威廉·H·西沃德在家中也遭到布斯的同谋刘易斯·鲍威尔的猛烈袭击,身负重伤,但幸免于难。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则因预定刺客乔治·阿泽罗德特临阵退缩而侥幸逃脱。
林肯的遗体被放置在火车上,沿着将近一千七百英里的路线运回他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的安息之地。这条路线大致重复了他四年前前往华盛顿就职时的路线。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民众聚集在铁路沿线,在雨中,在阳光下,默默注视着灵车缓缓驶过,向他们敬爱的领袖作最后的告别。这场葬礼之旅,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最悲伤的游行之一。
林肯的逝世,留下了一个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国家。他未能亲眼看到他所拯救的联邦如何进行重建,他的离去也使得原本可能更为宽容的重建计划充满了变数。约翰·威尔克斯·布斯的子弹,虽然结束了一位伟人的生命,却无法扼杀他所代表的统一与自由的精神。亚伯拉罕·林肯的理想、他的演说、他的一生,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死亡,共同铸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永远铭刻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记忆中。那个福特剧院的春夜,因此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日期,而成为一个民族关于分裂与统一、仇恨与宽容、黑暗与光明的永恒警醒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