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稿】深秋的北京,一场名为《胜利》的特殊艺术展正在国家纪念馆悄然举行。没有盛大的开幕仪式,没有明星嘉宾的红毯造势,但络绎不绝的观众和时常湿润的眼眶,却让这个展览成为今秋最打动人心的文化现象。这不是一次寻常的艺术展示,而是一场关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度叩问,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展馆入口处,巨大的暗红色墙体上镌刻着展览的主题——“胜利,是永恒的铭刻”。字体苍劲有力,仿佛用历史的刀锋雕刻而成。步入主展厅,光线骤然变得肃穆而集中。第一件展品便震撼了所有参观者:一面布满弹孔、颜色褪却却依旧挺括的军旗,静静地悬浮在玻璃展柜中。标签上只有简洁的一行字——“华北某纵队,1948年冬”。旗帜下方,数百枚不同型号的弹壳被精心排列成中国地图的轮廓,沉默地诉说着烽火连天的岁月。
“我父亲就是举着这样的旗帜冲过战场的。”年过七旬的参观者李建国驻足良久,声音哽咽。他的手指隔着玻璃轻轻抚过旗面,“他们说的胜利,对我们这些后代而言,不是两个简单的汉字,而是父辈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生命答卷。”
展览的策展思路极具创新性,并未按传统历史叙事线性展开,而是通过“器物里的记忆”“面孔上的年轮”“土地里的回响”三大板块,构建起立体的感知空间。在一件名为《万家灯火》的装置艺术前,许多观众流连忘返。艺术家收集了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份的泥土,烧制成形态各异的陶碗,每只碗内一盏暖黄色的LED灯柔和亮起,下方悬挂着来自不同家庭的姓氏铭牌。“一碗土,一盏灯,一个家。”创作者在介绍中写道,“今天的万家安宁,正是当年无数人奔赴战场的意义。”
最令人动容的是“声音档案馆”。参观者可以戴上耳机,聆听经过技术修复的历史音频片段:有战士在战壕里轻声哼唱的家乡小调,有广播里传来胜利消息时人群的欢呼,有母亲写给前线儿子的家书录音……这些声音碎片仿佛时光的密码,瞬间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充满信仰与牺牲的年代。
展览并未回避战争的残酷性。一个展台上平静地陈列着十几封绝笔书,泛黄的信纸上,字迹或工整或潦草,但内容惊人地相似:“为国捐躯,死得其所”“不要为我悲伤,替我看一看胜利后的新中国”。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慷慨赴死,只因坚信胜利终将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一群大学生在多媒体互动区排起长队,那里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穿越”到历史场景中,与虚拟人物对话。“以前觉得历史是书本上遥远的故事,”二十一岁的大学生王梓涵说,“但当你‘站’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听’着耳边呼啸的风声和隐约的炮火,那种震撼是难以言表的。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寸土必争’,什么叫‘山河无恙’。”
展览的尾声别具匠心。一整面墙由无数块小屏幕组成,循环播放着当今祖国各地的壮美山河、城市繁华、孩童笑脸。画面静谧而充满生机,与展厅前部分的厚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诠释着“胜利”的当代含义——这每一天的平凡生活,正是先烈们梦想的胜利成果。
《胜利》展的火爆并非偶然。在策展人看来,这个展览回应了当下社会一种深层的精神需求。“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回溯我们来时的路,理解一种精神的传承。胜利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它不仅是历史的结局,更是持续奋斗的动力。”
据馆方介绍,展览自开幕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五十万,留言簿写满了厚厚二十多本。其中一条留言获得了无数人的认同:“我们并非生于和平的年代,只是幸运地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今天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胜利的受益者和守护者。”
夜幕降临,纪念馆外的广场华灯初上。参观完展览的人们走出展厅,许多人依然红着眼眶,却步伐坚定。他们融入璀璨的城市灯火,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新故事的一部分。而展厅内,那面弹孔累累的旗帜依旧静静矗立,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注视着历史的来路,也凝望着未来的征程。胜利的故事,从未结束;它的篇章,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