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海阳市这片曾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一段关于智慧、勇气与坚韧的历史记忆,正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被重新激活。近日,以抗日战争时期闻名遐迩的地雷战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烽火地雷战》,持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让当代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硝烟岁月中普通民众所迸发出的非凡力量。
《烽火地雷战》的演出场地别具匠心地设在了海阳市赵疃村附近的山地区域,这里正是历史上地雷战故事真实发生的地方。夜幕降临,灯光点亮山谷,观众席与自然山体巧妙融合,远处隐约可见的村庄轮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20世纪40年代。演出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边界,运用了声、光、电、爆破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真实的地形地貌,构建出一个宏大而逼真的战争场景。隆隆的爆炸声、闪烁的火光、战士们冲锋的身影,以及由当地群众参与的演出阵容,共同营造出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现场氛围。
该剧的核心叙事围绕海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运用自制地雷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的事迹展开。没有专业的军工设备,就用简单的铁壶、石头、瓷瓶甚至板凳制作成各式地雷;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就靠对地形地貌的熟悉和民间智慧与敌人周旋。剧中生动再现了“头发丝雷”、“绊雷”、“子母雷”等充满创造性的地雷战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残酷战争环境中迸发的无限创造力。这些细节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一种民族精神的礼赞——在极端劣势下,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机智果敢的斗争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演出的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村民的后代。他们的祖辈或许就是当年地雷战的亲历者或参与者。这种血脉相连的传承,使得演出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表演范畴,增添了一份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真实性。年轻一代通过亲身演绎先辈的故事,更深刻地理解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而观众则从他们质朴却充满张力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一种直抵人心的精神冲击。
《烽火地雷战》的成功上演,其意义远不止于一部旅游演艺作品。它是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案例,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演出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切实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了经济发展优势。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座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理解了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新时代背景下,《烽火地雷战》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应当如何创新形式,让红色记忆永葆生命力?这台演出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共鸣的生动故事。通过高科技手段与实景相结合的现代演艺形式,革命历史题材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实现了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
当最后的硝烟在夜色中散去,象征和平与希望的歌声响起,许多观众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不仅仅是在观看一场演出,更是在致敬一段历史,缅怀一群英雄,传承一种精神。《烽火地雷战》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告诉我们,地雷战的故事不仅是海阳的、山东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歌颂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并在新时代继续激励着人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