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便民信息>正文

燃点

时间:2025-09-17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26分类:便民信息

  寒冬中的火光:纪录片《燃点》记录的中国创业百态

  北京一家咖啡馆的角落里,几位年轻人正围着笔记本电脑激烈地争论着什么,桌上散落的咖啡杯已经冷了,但他们的眼睛却闪着光。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创业空间、咖啡馆和共享办公室里每天都在上演。而这一切,都被镜头悄然记录了下来。

  2019年1月,一部名为《燃点》的纪实电影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历时14个月拍摄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正在发生的创业浪潮,记录了14位创业者的真实故事。从明星创业者罗永浩、papi酱,到共享单车ofo创始人戴威、新氧科技金星,再到跨界美食家安传东,电影试图通过这群创业者的日常,呈现这个时代的创业生态。

  电影开篇,罗永浩站在发布会舞台上,面对万名观众展示最新款的坚果手机。灯光闪耀,掌声雷动。而镜头一转,后台的他却疲惫地靠在墙上,轻声对导演说:“每次发布会前都想放弃,但站在台上那一刻,又觉得一切都值了。”这种强烈反差贯穿整部影片,展现了创业者光环背后的真实代价。

  “创业就像是跳下悬崖,在下落过程中组装飞机。”影片中,一位创业者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数据显示,中国创业公司的失败率高达90%,这意味着电影中的大多数创业者可能最终都会面临失败。但导演关琇却说:“我们记录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这个时代一群人追逐梦想的过程。”

  影片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来自于那些不那么知名的创业者。安传东,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他的创业项目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在镜头前,他回到河南老家的麦田,对着辽阔的土地喊道:“我一定会成功的!”那一刻,他眼中有不甘,有执着,更有希望。

  而与此同时,影片也记录了共享经济泡沫的破裂过程。ofo创始人戴威在影片中还是意气风发的创业明星,但随着影片上映,他的公司正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这种时间差让观众得以窥见商业世界的残酷与无常。

  《燃点》的拍摄团队采用了“观察式”的记录方式,摄影师像影子一样跟随创业者们出入各种场合:融资谈判、团队争吵、家庭聚餐、深夜加班。这种近乎零距离的拍摄,让观众得以看到创业者光环背后的真实:papi酱在爆红后的迷茫与压力,金星在商场上的挣扎与坚持,罗永浩在债务危机中的坚守与无奈。

  影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在一个创业论坛上,成功的企业家在台上侃侃而谈,而台下一位年轻创业者悄悄问旁边的人:“你说,他们真的像表面上那么成功吗?”这个问题仿佛是对整个创业生态的诘问。

  事实上,《燃点》并不是一部励志电影。它没有刻意美化创业,也没有刻意渲染失败。它只是平静地展示:有人为梦想倾尽所有,有人为现实妥协改变,有人在浪潮中崛起,有人在泡沫中破碎。这种冷静的呈现方式,反而让观众得以真正思考创业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影片的公映,一些批评的声音也随之出现。有人认为影片过于聚焦明星创业者,忽略了更广大的普通创业群体;也有人认为影片没有深入探讨创业失败的社会根源。但不可否认的是,《燃点》首次以如此真实的方式将中国创业者的群像呈现于大众面前。

  创业专家李教授评价道:“这部电影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成功秘诀,而在于它撕开了创业光环的神秘面纱。它告诉我们,创业不是神话,而是一群普通人在做不普通的事。”

  影片结尾,安传东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尝试。镜头跟随他走过北京凌晨三点的街道,他说:“我知道这次可能还是会失败,但至少我试过了。”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创业者的心声:结果重要,但过程同样重要。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创业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燃点》记录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创业景象,不仅是一部商业纪录片,更是一部时代备忘录。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成功与否,那些敢于追梦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因为他们代表着改变与可能。

  寒冬中的创业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火光。而《燃点》记录下的,正是这些火光闪耀的瞬间。

相关文章:

1.你好,李焕英2025-09-24

2.国民警卫队2025-09-24

3.勇敢风暴2025-09-24

4.回到荒野2025-09-24

5.四大名捕22025-09-24

6.回阵2025-09-24

7.囚车驶向圣地2025-09-24

8.初恋未满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