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中,一群身着运动服、脚踏轮滑鞋的身影正悄然穿梭于街头巷尾。他们并非专业运动员,也非极限运动爱好者,而是一群自称“热血跨男”的普通上班族、学生和退休职工。这支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者组成的跨性别轮滑团体,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成为城市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自由。”团队发起人之一、32岁的程序员张明哲这样形容他们的初衷。去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明哲在江滨公园看到几位轮滑爱好者穿梭自如的身影,被深深吸引。零基础的他购置了第一双轮滑鞋,从摔跤起步,逐渐掌握平衡与技巧。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意外吸引了许多同样心怀梦想却不敢尝试的网友。短短三个月内,一支由二十余人组成的轮滑小队悄然成立,他们给自己取名为“热血跨男”——寓意跨越年龄、跨越性别、跨越自我。
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是68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年轻时曾是篮球健将的他,因膝盖受伤告别运动场数十年。偶然在小区看到年轻人玩轮滑,他重新燃起了运动的念头。“年龄不是限制,心态才是。”李建国笑着说。如今,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基础滑行技巧,还尝试着简单的花式动作。他的加入,极大鼓舞了其他犹豫不决的中年成员。
每周三傍晚和周末清晨,这群“热血跨男”便会聚集在城市广场或滨江步道,开展例行训练。从最基础的踏步、滑行到进阶的刹车、转弯,团队成员们互相扶持、共同进步。训练结束后,他们常沿着城市绿道开展长达十公里的集体滑行,身影掠过晨曦与暮色,成为许多市民熟悉的风景。
然而,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建时,团队曾因缺乏专业指导而频频受伤,也因占用公共场地训练遭到部分市民投诉。关键时刻,体育学院的志愿者教练主动提供免费指导,社区街道办也协助协调了固定训练场地。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市民从最初的不解转变为支持,甚至有人自发组成后勤队,为训练提供饮水和安全保障。
随着团队影响力扩大,“热血跨男”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今年春天,他们与环保组织合作,沿河道滑行捡拾垃圾;儿童节时,他们到特殊教育学校表演轮滑技巧,给孩子们带去欢乐。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公众对轮滑运动的刻板印象,更展现了民间体育团体的社会担当。
团队中23岁的女大学生陈晓雯坦言,加入“热血跨男”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前我总是宅在宿舍,现在不仅身体素质变好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说,轮滑让她学会了坚持与勇气,这种精神已经延伸到她学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专家指出,像“热血跨男”这样的民间自发性体育团体正在全国各地涌现,反映了当代市民对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的新需求。体育社会学家王教授认为:“这些团体打破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年龄和性别壁垒,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形式推动全民健身,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如今,“热血跨男”团队已从最初的二十余人发展到百人规模,成员涵盖16岁到70岁的各年龄段,其中女性占比近四成。他们正计划组织首届城市业余轮滑马拉松,邀请更多市民体验轮滑的乐趣。
夕阳西下,又到了团队日常训练的时间。广场上,初学者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熟练者如游鱼般穿梭往来,欢笑声与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交织成独特的乐章。在这里,没有人在意你的年龄、职业或技术水平,重要的是那份敢于尝试、勇于坚持的热血精神。正如张明哲所说:“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只要你愿意跨出那一步。”
这群普通而不平凡的轮滑爱好者,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运动不分年龄,激情无关性别。他们脚下的轮子不仅滚动在城市的柏油路上,更滚动出一条跨越自我、连接心灵的崭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