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昏,张家界天门山的云雾尚未散去,一道黑影如流星般划破天际,在陡峭的岩壁与深谷之间极速穿梭。这是纪录片《极限飞跃》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中国翼装飞行运动员陈轩连续第三年向人类飞行极限发起挑战的真实记录。由青年导演赵一鸣执导、历时两年拍摄完成的这部作品,即将于本月下旬登陆全国院线。
《极限飞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极限运动的影片,更是一次对勇气、梦想与生命意义的深度叩问。影片以陈轩及其团队备战2023年翼装飞行世锦赛为主线,穿插多位国内外顶尖运动员的一线访谈,揭示出这项“世界上最危险运动”背后不为人知的坚持与牺牲。
拍摄团队跨越四个国家,累计素材超过800小时。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初试飞行,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峡谷训练,再到最终决战天门山,摄像机镜头始终紧贴运动员的视角,甚至专门研发了超轻型设备安装在飞行头盔上,以第一视角呈现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空俯冲。许多画面令人屏息——飞行者与岩壁最近距离仅十余米,气流稍有变化便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我们并不是在歌颂冒险,更不是在鼓励盲目冲动,”导演赵一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真正想捕捉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与自我极限时那种既敬畏又不屈的精神。”为了确保安全,团队聘请了欧洲顶级飞行顾问,每一条航线都经过气象学、空气动力学专家的反复推演,所有特技镜头均制定了五套以上的应急预案。
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来自于陈轩本人的故事。这位28岁的中国飞人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跳伞教练,2018年在国外首次接触翼装飞行后毅然投身其中。镜头记录下他无数次失败:在挪威训练时因侧风失控险些撞山,在美国沙漠中因降落偏差导致脚踝骨折,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日夜在模拟舱中反复调整姿态的枯燥练习。他的妻子在片中坦言,曾连续三年劝他放弃,“但每次看到他站在起飞点时的眼神,我就知道这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与技术层面的挑战相比,更难以捕捉的是运动员们的心理状态。摄影团队专门邀请心理专家随行,记录下每次飞行前运动员的生理指标与情绪变化。片中一个特写镜头令人印象深刻:陈轩在完成创纪录的低空穿越后,双手颤抖地解开装备,久久不语,而眼中闪烁着泪光。这种真实而克制的情绪表达,成为影片区别于一般运动纪录片的关键。
影片后半段聚焦于翼装飞行运动的国际争议与伦理困境。近年来,全球每年均有顶尖运动员殒命的噩耗传出,这项运动也始终伴随着“是否值得付出生命代价”的质疑。《极限飞跃》并未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多方视角呈现了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人类探索精神的极致体现,反对者则质疑其违背了生命至上的原则。导演巧妙地将这些思考融入惊心动魄的飞行画面中,留给观众自行评判的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美学。摄影师采用6K超高清摄影机结合无人机协同拍摄,在展现惊险动作的同时,也捕捉到山河云海的壮美。当翼装飞行者如孤雁般穿行于霞光与云层之间,人与自然构成了一种危险而绚丽的对话。这些画面不仅震撼视觉,更引发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人类究竟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自然?征服还是敬畏?挑战还是妥协?
随着首映日期临近,该片已引起体育界与电影界的共同关注。体育评论员张伟指出:“这是中国首部深度聚焦翼装飞行的纪录片,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它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突破常规、追求极致的精神面貌。”而电影学者林教授则认为,该片在技术拍摄与人文思考之间找到了难得平衡,重新定义了运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夜幕降临,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陈轩站在起飞点远眺群山的背影。画外音平静而坚定:“恐惧永远不会消失,但你可以学会与它共处。每一次起飞都是对自我的超越,而落地,则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飞翔。”这或许正是《极限飞跃》想要传递的核心——极限运动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自然,而是我们内心的怯懦与局限。
据悉,该片已完成全球版权预售,将于下个月参加国际山地电影节竞赛单元。制片方表示,部分票房收益将捐赠给极限运动安全研究基金,用于推动防护装备研发与运动员培训体系完善。在这个追求安全与稳妥的时代,《极限飞跃》带着它的勇气与思考,即将闯入观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