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扬州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黄桥烧饼凭借其金黄酥脆的外皮、层次丰富的内馅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本地人与游客心中的“舌尖记忆”。从黄桥战役的军民情谊到现代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这道美食正以多元姿态书写新的故事。
历史渊源:红色战役铸就传奇
黄桥烧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但其真正扬名全国源于1940年的“黄桥战役”。战役期间,黄桥镇百姓昼夜赶制烧饼支援前线,冒着炮火将热气腾腾的烧饼送至阵地,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篇章。这段历史被作家顾寄南写入散文《黄桥烧饼》,并登上《人民日报》与全国教材,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象征。
匠心工艺:酥脆香甜的味觉密码
黄桥烧饼的制作工艺考究,需经和面、冷面、发酵、包酥、擀面等十余道工序,尤以“擦酥”技艺为核心:
外酥内润:中筋面粉与油脂反复揉搓,形成千层酥皮,外撒芝麻增香,内擦糖油提味;
馅料多样:甜口含桂花糖、豆沙、椰蓉,咸口有肉松、火腿、葱油,近年还创新草鞋底、玫瑰花等新口味;
现烤现卖:炭火炉窑烤制,刚出炉时“咔嚓”声清脆,香气扑鼻,酥脆与松软交织。
文化符号:乡愁与记忆的载体
对扬州人而言,黄桥烧饼不仅是小吃,更是情感的寄托:
节日仪式:春节期间,烧饼作为拜年礼品销量超万盒,古街巷张灯结彩,民俗表演与烧饼香气交织;
童年味道:江都路东园饭店路口的老摊主坚持手工制作30年,街坊从孩童吃到为人父母,延续代际记忆;
乡愁纽带:游子通过网购解馋,海外华人将其寄往异国,一口酥香唤醒故乡情怀。
非遗新生:老手艺拥抱新潮流
在扬州东关街“聚香斋”等老店,非遗技艺正通过创新焕发活力:
直播带货:店主李梅开设短视频账号,展示传统工序,吸引年轻粉丝,烧饼通过电商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跨界融合:搭配豆腐脑、酸梅汤等饮品,推出夏日凉面套餐,满足多元消费场景;
文化体验:游客可现场观摩制作过程,感受“前店后作”的明清街巷风貌,体验穿越时空的美食之旅。
结语
从战场炊烟到非遗名片,黄桥烧饼在传承与创新中历久弥新。它不仅是扬州美食地图的亮眼坐标,更承载着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持续以酥香讲述“军民鱼水情”与“匠人守艺心”的双重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