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名城>正文

美国骗局

时间:2025-09-20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17分类:文化名城

  在好莱坞星光熠熠的叙事长廊中,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美国骗局》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与深刻的社会讽喻,再度引发了观众与评论界对欲望、欺骗与自我救赎的深层思考。这部灵感源于真实历史事件——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轰动全美的“阿布斯坎行动”的电影,远非对一桩政治丑闻的简单复刻,它更像一面被精心打磨的多棱镜,折射出光怪陆离的美国梦背后,普遍存在的人性裂隙与制度困境。

  影片开场,镜头缓缓掠过1978年新泽西州略显破败的街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诈骗大师欧文·罗森菲尔德顶着一头精心打理却难掩滑稽的假发,大腹便便地向我们走来。他与默契的搭档兼情人西德尼·普罗塞尔(艾米·亚当斯 饰)凭借伪造票据、艺术赝品与空头信贷,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编织着他们的财富之梦。他们的“成功”并非源于高超的技艺,而是精准捕捉并利用了人们对财富与社会地位近乎贪婪的渴望。正如拉塞尔所试图揭示的:每一个骗局得以成立的前提,是社会中早已弥漫着一种共谋的欲望。

  转折始于联邦调查局探员里奇·狄马索(布莱德利·库珀 饰)的介入。他逮捕了这对鸳鸯骗子,却并未简单地将其投入监狱,而是以豁免为筹码,迫使二人协助FBI设下圈套,意图钓出更为“大鱼”——一批涉嫌贪污受贿的国会议员。于是,一场原本旨在维护法律纯洁性的执法行动,其本身却建立在威胁、欺骗与非法手段之上。这构成了影片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反讽:以骗治贪,其正当性何在?法律的捍卫者与秩序的破坏者之间的界限,在此变得模糊不清。

  随着行动的深入,这场由政府主导的“骗局”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逐渐脱离了最初的掌控。杰瑞米·雷纳饰演的卡姆登市热心市长卡米·波利托,本想为陷入经济困境的家乡争取投资与赌场建设资格,却不幸坠入FBI精心编织的罗网,成为最令人唏嘘的悲剧人物。他代表了那种在僵化体制与巨大诱惑间挣扎的理想主义者,其堕落过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而另一边,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暴戾黑手党老大,以及詹妮弗·劳伦斯饰演的欧文情绪极不稳定的妻子罗瑟琳,则不断为这场失控的冒险注入更多危险与混乱的元素。

  拉塞尔的导演功力在于此:他并未将角色简单划分为善与恶,而是让他们在道德的泥沼中艰难跋涉。欧文与西德尼在欺骗与被迫合作中,竟奇异地萌生了重塑自我、寻求认可的渴望;里奇探员在权力与任务的驱使下,逐渐显露出与骗子无异的偏执与操控欲。所有人物都戴着面具生活,无论是在奢华的派对、烟雾缭绕的办公室还是紧张的私下交易中,他们的身份、情感甚至动机都在不断流动和表演。影片标题“American Hustle”中的“Hustle”一词,因而获得了双重含义:它既指代那些钻营牟利的欺诈勾当,也隐喻了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为生存与野心而进行的疲于奔命的奔波。

  《美国骗局》的奢华视觉风格同样值得称道。从西德尼低胸礼服下的深邃沟壑,到欧文油光锃亮的发型,从迪斯科舞厅炫目的灯光到70年代特有的浓郁色彩搭配,影片极尽所能地复现了一个浮夸、喧嚣又充满躁动能量的时代。这一切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一种视觉上的隐喻:在那个外表光鲜、内在空虚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表演,一切都是可被消费和交易的符号。

  最终,影片并未给出一个简单的道德审判。当闹剧收场,有人入狱,有人逃脱,有人重回平庸的生活。最大的骗局或许并非某个具体的阴谋,而是整个系统本身——那个鼓励贪婪、默许虚伪、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欺骗运转的美国社会机器。欧文在片尾的独白点明了主题:“人们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这正是所有骗术,无论大小,能够成功的终极秘诀。

  《美国骗局》因此超越了一部犯罪喜剧的类型局限,它是一则关于认同危机与自我塑造的寓言,一次对“真实”与“虚假”界限的哲学探问,更是一幅描绘了在梦想与骗局交织的迷雾中,所有人都不自觉参与共谋的浮世绘。它提醒我们,最精妙的骗局,往往始于我们对自己许下的第一个谎言。

上一篇:空中杀阵

下一篇:玩命兄弟

相关文章:

1.侏罗纪公园32025-09-24

2.回溯2025-09-24

3.四次2025-09-24

4.四月物语2025-09-24

5.四月三周两天2025-09-24

6.四十岁的老处男2025-09-24

7.前度(普通话版)2025-09-24

8.一路向南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