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清晨五点半,七十二岁的刘师傅如常推开武馆的木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已落尽,他却依然光着膀子,对着灰蒙蒙的天空缓缓推出第一掌。三十米外,纪录片《来者何人》的摄影师捕捉下了这个镜头——一位民间武术传人的日常,正通过这样的影像记录,走进公众视野。
这部由青年导演赵哲耗时三年完成的纪录片,近期在全国多家艺术影院点映后引发广泛关注。影片以十四位不同流派武术传承者的真实生活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文化价值。没有炫目的特效与夸张的演绎,只有朴实镜头下,那些依然坚守着武术精神的“来者何人”。
在河北沧州的一个村庄里,我们见到了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八极拳传人李建国。他的武馆设在自家院子里,水泥地上划出的白线就是练功场。六个学员中最小的才七岁,最大的已经六十四岁。“现在愿意吃苦练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李建国擦拭着祖传的青铜兵器,语气平静却难掩失落。镜头记录下他手把手教导孩子的情景,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温柔地纠正着一个七岁孩童的马步姿势。
《来者何人》的镜头语言平静而克制,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影片中,一位九十岁的形意拳大师在庭院中缓缓练拳,旁边坐着他的曾孙,正低头玩着手机游戏。时空交错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深思。导演赵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想评判什么,只是真实记录。武术不只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陕西红拳传习所。年轻的教练王磊带着十几个孩子每天清晨五点开始训练。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希望他们通过习武强身健体、磨练意志。摄像机跟随王磊家访,看到一个男孩的母亲抹着眼泪说:“家里条件不好,但孩子喜欢武术,我们再难也支持。”那天傍晚,男孩在院子里一遍遍练习旋风腿,直到夕阳西下。
武术的传承不止于乡村。影片也将镜头对准了城市中的武术人。在北京的一家搏击俱乐部里,散打教练张伟正在指导学员。他曾是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后来转型为现代搏击教练。“传统武术需要与时俱进,但不能丢了根本。”张伟说。影片记录了他如何将传统武术中的精髓融入现代格斗教学,创造出独特的训练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没有回避传统武术面临的争议与挑战。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传统武术能否实战”的争论甚嚣尘上时,摄像机冷静地记录下各位武术传承人的回应。一位南拳传人直言不讳:“武术的本质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非要与现代搏击比个高下,本身就是对武术的误解。”
影片后半部分,镜头跟随一位美籍华人武术家回到福建寻根。他的祖父早年移居海外,将家乡的白鹤拳带到了异国他乡。如今,他带着弟子回到祖籍地,与当地的传承人交流切磋。中外弟子在古厝前一同练拳的画面,展现了中华武术跨越国界的魅力。
《来者何人》的拍摄团队行程超过五万公里,走访了二十一个省份的四十六个武术流派传承地。影片中那些朴实无华的画面——老拳师手上的老茧、晨雾中习武的身影、兵器架上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着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困境。
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明达评价该片:“不煽情不夸张,以平实的视角展现了武术传承的真实状态。这些记录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影片最后的一个长镜头令人回味:黎明前的黑暗中,各地不同的武术传承人同时开始晨练。从北方的雪地到南方的竹林,从东海岸到西部高原,那些身影在晨曦中舞动,宛若一幅流动的中华武术传承图卷。
字幕缓缓升起:“武术不止是技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来者何人?乃是文化传承之人。”影院灯光亮起,许多观众仍坐在座位上,若有所思。
这部没有明星加持、没有宏大制作的纪录片,凭借其真实的力量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来者何人》的出现恰逢其时,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武术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们看到那些默默坚守的文化传承者的动人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