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乡土大地上,一群曾经沉默的身影正悄然成为时代变革的参与者与记录者。一部名为《乡村青年》的系列纪实影像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切的关怀,将镜头对准了这群年轻人,记录下他们扎根土地、追寻梦想的真实故事。这部作品并非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无数个平凡个体的生活切片,编织出一幅当代中国乡村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图景。
初夏的清晨,赣南山区还被薄雾笼罩,95后的李伟已经开着新买的农用三轮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他的目的地是山下镇里的电商服务站,那里有他昨天接到的订单——五十箱自家果园产的水蜜桃需要发往沿海城市。三年前,从省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李伟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城市打工,而是毅然回到家乡,承包了三十亩荒山种植果树。“一开始村里人都说我爸白供我读书了,但现在他们常来问我怎么开网店、怎么用手机直播。”李伟的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他的水蜜桃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去年销售额突破八十万元,还带动了五户邻居一起成立了合作社。
而在千里之外的陕北高原,28岁的张小梅正带领着村里的妇女们赶制一批刺绣订单。色彩斑斓的丝线在她们手中飞舞,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张小梅,曾经在都市过着白领生活,但家乡日渐凋敝的景象让她最终选择了回归。她创办的“黄土坡刺绣工坊”不仅让濒临失传的民间手艺重焕生机,更让村里三十多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最让我高兴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姐妹们越来越自信,她们的作品被大城市甚至国外的顾客收藏。”张小梅说这话时,眼神坚定而明亮。
《乡村青年》的记录团队跟随这些年轻人度过了整整两个春秋,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导演赵哲表示,他们想呈现的不是浪漫化的田园牧歌,而是真实复杂的乡村变革:“这些年轻人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传统观念束缚等种种挑战,但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一点点改变着现状。他们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新技术的实践者、新观念的引领者。”
在胶东半岛的一个海边渔村,33岁的王海涛正在试验新型海带养殖技术。作为村里第一个海洋生物学硕士,他放弃了科研机构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创办了海洋养殖合作社。“大城市不缺我一个博士,但家乡的发展需要有人带头。”王海涛的合作社引入了智能化监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海带品质和产量,产品出口到日韩市场,使这个传统渔村的年收入翻了两番。
这些故事只是《乡村青年》记录的冰山一角。从云贵高原的民宿创业者,到东北黑土地上的现代农业实践者;从江南水乡的非遗传承人,到西北戈壁的生态治理者——无数年轻人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们既有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也有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追求;既保留了淳朴踏实的乡土品格,又具备了开阔前瞻的时代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返乡入乡的青年群体呈现出明显的高学历化、专业化趋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返乡创业就业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超过50%,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乡村的面貌。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从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到技术培训、基础设施改善,为乡村青年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
《乡村青年》的制片人林薇告诉记者,制作团队在拍摄过程中常常被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所感动:“他们打破了人们对农村青年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正希望所在。”
这些年轻人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的故事平凡而真实。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故事,汇聚成推动中国乡村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磅礴力量。当青春与乡土相遇,当传统与现代交融,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新画卷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创作者,正是这些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乡村青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