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名城>正文

永不放弃

时间:2025-09-29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3分类:文化名城

  深秋的北京,凌晨四点半,廖智已经绑好假肢,开始了一天中最早的一次康复训练。汗水顺着假肢接受槽的边缘滑落,在寂静的康复室里,她能清晰地听见自己沉重的呼吸声。这样的清晨,已经持续了整整八年。

  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地震改变了这位舞蹈老师的人生。被埋在废墟下近三十个小时后,她失去了双腿,也失去了年仅一岁的女儿。在医院醒来后的第七天,她在病床上对家人说:“我要重新跳舞。”

  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伤痛中的呓语,但两个月后,当廖智在舞台上完成《鼓舞》时,台下观众才明白,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支专门为震后义演创作的舞蹈,需要她跪在鼓面上完成所有动作。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在每一次跪立时都传来钻心的疼痛,汗水浸透了演出服,但她始终面带微笑。

  “失去双腿后,我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站立。”廖智说这话时,正在指导一群同样截肢的孩子们练习走路。她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字:“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距离北京两千公里外的四川大凉山深处,五十岁的乡村教师王建国正拄着拐杖,沿着陡峭的山路往学校走去。这条山路,他已经走了二十八年。

  1995年,一场山洪冲毁了村里唯一的小学,孩子们被迫停课。刚刚因工伤失去右腿的王建国,用积蓄和赔偿金重建了校舍。“当时所有人都劝我拿着钱去城里安个假肢,开个小店。”王建国望着教室里正在晨读的孩子们,“但这些孩子不能没有书读。”

  二十八年来,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拄着拐杖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学校。风雨无阻的日子里,他用坏了四十多根拐杖,教出了三百多名大学生。最让他骄傲的是,其中有十七个孩子毕业后选择回到大山,成为了新一代乡村教师。

  “王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已经成为县中学副校长的前学生李慧说。

  而在上海的一家科研实验室里,三十三岁的生物学博士张毅刚刚完成第219次实验。他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新型抗癌药物,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五年。

  “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态。”张毅指着实验室里厚厚的记录本说,“每一页都记录着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去年冬天,研究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团队连续三个月没有任何进展,两名核心成员选择了离开。张毅却卖掉了自己在市区的公寓,将全部积蓄投入到研究中。“我相信这个方向是对的,只是还需要时间。”

  就在上个月,他们的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新型药物有望为晚期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

  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样闪耀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在浙江义乌,六十二岁的陈美华刚刚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只有小学文化的她,用了整整十二年时间自学英语。

  “年轻时没有机会读书,现在想弥补这个遗憾。”陈美华说。她的学习方法很原始:一本旧词典,一台收音机,还有无数个在灯下苦读的夜晚。最初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她,现在能流畅地阅读英文报纸。

  她的坚持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社区以她为榜样,开办了免费的成人夜校,现在有近百名中老年人在那里继续学习。

  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身体残疾、科研困境还是人生遗憾,这些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们用行动诠释着“永不放弃”的真谛。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廖智在最近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给我们设置障碍,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前进,而是为了证明我们有多么想要到达目的地。当你在黑暗中依然选择前行,那每一步都会发出光芒。”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永不放弃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个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砥砺前行的底气。从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到脱贫攻坚的胜利,再到科技创新的突破,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深秋的夕阳透过窗户洒进康复室,廖智结束了当天的最后一次训练。她轻轻擦拭着假肢,准备去接刚上小学的儿子。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又是一个平凡的夜晚,又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而这些关于坚持的故事,仍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

相关文章:

1.泄密者(普通话版)2025-09-29

2.泰山传奇(原声版)2025-09-29

3.誓约2025-09-29

4.觉醒2025-09-29

5.汝海风云2025-09-29

6.蝎子王3:救赎之战2025-09-29

7.街角洋果子店2025-09-29

8.沙漠风暴(下)(普通话版)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