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民生>正文

山神与小枣

时间:2025-09-18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19分类:社会民生

  在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一个名叫泥河沟的村庄里,九十岁的张永升老人最近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亲手修复了一套祖传的皮影,又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故事——《山神与小枣》——重新搬上了戏台。夜色中,雪白的幕布后被油灯照亮,牛皮雕刻的人物灵动起来,苍老的唱腔伴着锣鼓声传出很远,整个村庄的老少都聚拢而来。

  这是一个关于感恩、守护与传承的故事。在皮影戏的唱词里,山神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化作一位白须老者,守护着村庄的群山。某年大旱,河流干涸,庄稼枯萎,村民陷入绝望。山神倾尽神力降下甘霖,自己却因耗尽元气而身形佝偻,隐居深山。村民为感恩,每年以最好的粮食祭祀,但山神从未再现。

  村中有个名叫小枣的孤女,心地纯善。她不忍山神孤独,每日清晨都将一碗清泉和一把最甜的红枣送至深山洞口,风雨无阻,持续三年。第三年冬至,大雪封山,小枣仍蹒跚送枣,险些冻毙于风雪。山神终被其诚心感动,现身问道:“世人皆祭以五谷,汝为何独奉清水山枣?”小枣答:“五谷是敬神,清水是念您渴,山枣是陪您甜。”

  山神于是将一枚枣核置于小枣掌心,令其种下。次日,一株奇异枣树破土而出,翌日开花,三日结果。所结之枣色如红玉,甘甜异常,且耐旱耐瘠。村民纷纷引种,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竟渐成枣林环绕的福地。山神告知小枣,此枣之味,便是人间至诚的滋味。而后,山神化作云雾散去,而枣林则千年常青,护佑一方水土。

  这出皮影戏,在泥河沟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完整上演过了。张永升是村里最后一位能操作、能演唱、能雕刻的全把式。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但捻起皮影的细竹签时,却灵活得惊人。“人老了,戏不能老。”张爷爷说,“这戏里的理,比枣还甜,比树还实在,得让娃娃们晓得。”

  泥河沟村本身,就是这出戏的现实注脚。村子被一千三百多年的千年古枣园环绕着,其中很多枣树树龄超过三百年,至今依然果实累累。村民们相信,这片枣林就是山神留下的恩泽。红枣不仅是生计来源,更是一种文化信仰。然而,与许多传统村落一样,泥河沟也面临着年轻人口外流、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困境。

  《山神与小枣》的复排,因此更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张永升老人的孙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张文龙,成了关键人物。他用手机录下爷爷的每一次排练,整理唱词,学习锣鼓点。“一开始觉得土,不好意思,”张文龙坦言,“但听着听着,就听出味道了。它告诉你人不能忘本,对自然要有敬畏,对恩情要懂得回报。这是咱们的根。”

  复排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套完整的皮影戏需要五、六个人协作,吹拉弹唱耍缺一不可。村里能伴奏的老人凑不齐,张文龙就拉着几位同样回乡的年轻人,边学边练。古老的唱腔与现代的节奏感需要磨合,他们就一遍遍练习。没有新剧本,他们就在老戏骨的口传心授下,一字一句地恢复。

  演出那晚,当苍凉的唱腔响起,灯光将彩色的皮影投射在幕布上时,喧闹的孩子们安静了,老人们眼中泛着泪光。戏毕,掌声久久不息。之后几天,村里的孩子们玩闹时,嘴里都会哼上几句戏文。

  这出皮影戏的复活,仿佛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村里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孩子们学习皮影操作,古老的枣园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研学旅游的目的地。来自城市的游客们,在看过《山神与小枣》后,总会去枣林里走一走,尝一颗千年枣树结出的果实,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甘甜。

  《山神与小枣》讲的从未是神迹,而是人心。山神因小枣的纯粹善意而赐福,村庄因一代代人的守护而延续。一出皮影戏的起死回生,背后是一个村庄为留存自身文化血脉所作的努力。正如戏中所唱:“莫道神恩深似海,一片真心是灵根。”在黄土高原的深处,山神的故事还在传唱,千年的枣树依然结果,而守护它们的人,正努力将这份清甜传向更远的未来。

相关文章:

1.囧人之越挠越痒2025-09-24

2.前路漫漫2025-09-24

3.前度(粤语版)2025-09-24

4.侍神令2025-09-24

5.回路人生2025-09-24

6.四角关系2025-09-24

7.作战2025-09-24

8.你好世界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