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名为《城市颂歌》的特殊展览在本市当代艺术中心悄然拉开了帷幕。与以往视觉冲击力强烈的艺术展不同,步入展厅的观众首先被一种巨大的“声音”所包裹。这不是喧嚣的噪音,而是一首由成千上万条来自普通市民的日常声音片段编织而成的交响诗。策展人林薇站在展厅一角,看着观众们或闭目倾听,或驻足凝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表示,这场展览并非意在展示某位艺术家的独奏,而是希望成为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共鸣箱。
《城市颂歌》项目的核心,是一个持续了整整一年的城市声音采集计划。项目团队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上百个临时录音点,从清晨四点钟菜市场里第一批蔬菜卸货的窸窣声,到深夜地铁末班车进站的呼啸;从老城区茶馆里老人们下棋落子的清脆声响,到新兴科技园区里键盘敲击的急促节奏;从公园里孩童学步的咿呀学语,到大学校园中毕业典礼上的欢呼与啜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被艺术家们精心收集、筛选、分类,最终融合成一部长达三小时、不断循环播放的沉浸式声音艺术作品。
“我们常常用眼睛去认识一座城市,通过建筑、街道、霓虹灯来定义它。但声音,这种转瞬即逝的元素,往往承载着更真实、更细腻的城市脉搏。”林薇解释道。她指向展厅中心一个由无数耳机组成的球形装置,“这里浓缩了这座城市春夏秋冬四季的声音。你能听到春天公园里风筝线被风吹动的嗡嗡声,夏天午后突如其来的暴雨敲打芭蕉叶的噼啪声,秋天落叶被清扫时沙沙的协奏,还有冬天清晨环卫工人铲雪时富有节奏的刮擦声。这些声音,才是城市最原始的呼吸。”
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极强的互动性。观众不仅是聆听者,也可以成为贡献者。在展览的“声音邮局”区域,人们可以录下自己当下想说的话或周围的声音,投入一个“寄给未来”的邮箱。这些新的声音素材将被实时纳入总谱,使《城市颂歌》成为一部永远处于生长状态的作品。一位刚录制完孩子笑声的年轻母亲告诉记者:“这个想法太美妙了。我觉得孩子的成长瞬间,也成了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很奇妙,很有归属感。”
除了宏观的城市之声,展览还设置了许多聚焦个体的“声音肖像”。在一个名为“十分钟人生”的独立隔间里,循环播放着一位社区邮递员十年如一日派送信件时与居民的简短对话;另一个隔间则记录了一位深夜便利店店员在寂静夜晚清点货物、迎接零星顾客的独白。这些平凡个体的声音碎片,拼凑出城市肌理中最温暖、最富有人情味的层面。艺术评论家王建国在参观后评价道:“《城市颂歌》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视角的转换。它将宏大的城市叙事权交还给了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在这里,城市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由无数具体生命经验构筑的情感共同体。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城市灵魂,恰恰蕴藏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充耳不闻的日常声响之中。”
展览也引发了观众对自身与城市关系的深层思考。从事金融行业的李先生站在一幅巨大的城市地图前,地图上的光点随着对应区域采集到的声音强度而明灭变化。“听了这些声音,我才发现我对这座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如此陌生。”他说,“我每天穿梭于高楼之间,却从未留意过街角修鞋老师傅收音机里的戏曲声,也没注意过清晨洒水车播放的那首老歌。这个展览像一次听觉的启蒙,让我重新学会了‘倾听’这座城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视觉面貌日新月异,但声音的变迁往往更为隐秘和深刻。一些曾经标志性的声音,如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老式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报站声、工厂下班的汽笛声,正逐渐从我们的听觉版图中消失。《城市颂歌》在艺术创作之外,也承担了一份声音档案的保存功能。项目团队特意寻访了城市里的老居民,采集并复原了一些几近消失的旧时声音,在展厅中开辟了一个“消逝的回响”专区,引发了众多中老年观众的深切共鸣。
《城市颂歌》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它更象是一次集体的城市疗愈。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疏离和焦虑,而这场展览通过声音这座桥梁,重新连接起了个体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它颂扬的不是城市的宏伟与繁华,而是其中每一个平凡生命的真实存在与微小感动。当观众走出展厅,重新汇入城市喧嚣的车水马龙时,他们的听觉仿佛被重新校准,开始有能力从混沌的噪音中分辨出那些构成生活本真的、温暖而动人的旋律。这首由无数人共同谱写的“颂歌”,仍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持续不断地演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