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梧桐树的新叶,城南枫林社区广场上传来阵阵欢笑声。4月12日上午,一场名为“春天有爱”的社区公益行动正在这里悄然发生。没有红毯与礼花,没有领导致辞与镁光灯,有的只是穿梭在人群中的橙色马甲,和居民们眼角眉梢藏不住的暖意。
这个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最初只是几位退休教师提议的“邻里互助日”,如今已发展成涵盖助老帮扶、儿童托管、旧物循环、健康咨询等十多个服务项目的综合性公益平台。早晨七点半,志愿者赵兰英推着轮椅陪独居老人陈爷爷来到广场义诊区。“小赵比我亲闺女还勤快”,陈爷爷边说边接过医护人员递来的血压仪袖带,“去年我住院时,她天天熬粥送医院,这活动啊,是把春天种在人心里了”。
广场东侧的“旧物新生”摊位围满了年轻人。大学生志愿者李哲正将一件旧风衣改造成时尚挎包。“每件旧物都有故事”,他指着工作台上印着木槿花的布料说,“这是张阿姨捐的结婚礼服布料,我们把它做成杯垫送给社区养老院,她说这比锁在箱子里更有意义”。据统计,本次活动共收到居民捐赠物品327件,其中182件经改造后义卖,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社区困难家庭的助医助学。
在亲子活动区,五彩的蜡笔在孩子们手中化作春天的画卷。六岁的童童画了幅“会飞的房子”,志愿者蹲下身轻声询问,才知道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梦想着房子能长出翅膀带他去见爸爸妈妈。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随即启动“童声信箱”项目,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视频书信联系。活动发起人之一、63岁的退休校长王慧敏说:“我们不仅关注物质需求,更在乎心灵温度的传递。春天有爱,爱在看见每个人的不易。”
社区烘焙坊飘来阵阵甜香,患有听力障碍的小雨正在指导居民制作鲜花饼。这是她经过三个月培训后首次独立带队教学。小雨的母亲红着眼圈说:“自从参加活动,孩子变得爱笑了,上周还主动报名参加了手语演讲比赛。”数据显示,五年来“春天有爱”项目已帮助27位残障人士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其中19人成功实现就业。
中午时分,“共享厨房”送出第280份免费午餐。开着素食馆的郑师傅带着全体员工当起厨匠,他说:“碗里盛的是邻里情,吃下去的是百家爱。”八张长桌旁,年轻人与老人比邻而坐,有人品尝着家常菜聊起往事,有人帮着视障朋友描述餐盘里的菜色。七十岁的刘奶奶颤巍巍地剥好一只虾放进邻居孩子碗里:“我孙子要是活着,也该这么大了...”话音未落,孩子母亲轻轻握住她布满皱纹的手。
夕阳西下,活动接近尾声时出现了意外温馨的一幕——曾经因广场舞音响问题争吵多年的两支舞蹈队,今天共同表演了融合秧歌与街舞的《春之交响》。领队的周阿姨和年轻白领小杨笑着击掌:“咱们约好了,以后每周三共用音响,你教我跳街舞,我教你扭秧歌!”
暮色渐浓,志愿者们在收拾物资时发现每个休息椅上都悄悄放着居民送来的矿泉水,瓶身上贴着手绘的爱心贴纸。社区书记望着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感慨:“这就是春天最好的样子——没有人是孤岛,爱在邻里间流转生根。”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活动共吸引432位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服务覆盖社区全部1870户家庭。而比数字更有温度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关怀:维修工老董为残疾居民上门修理家电直到晚上九点;心理咨询师推迟出差行程多接待了三位求助者;小学生用零花钱买了二十包花种分发给邻居...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正如同春风中飘散的蒲公英种子,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悄然孕育着下一个花开的季节。
当月光洒在静静矗立的公益宣传栏上,最新张贴的活动照片下方有一行尚未干透的字迹:“这个春天,我们不仅收获了温暖,更成为了温暖本身。”明日清晨,志愿者又将启程前往行动不便的居民家中接送体检,而“春天有爱”的微信群依旧闪烁不停,跳动着整个城市最温暖的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