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一个多雨的小县城里,六十岁的果农李建国站在自家菠萝田边,眉头紧锁。持续了两周的阴雨让田里积了水,不少菠萝开始烂根。他种了三十年菠萝,像这样的年景见过不少,但每一次依然觉得无力。然而,今年有些不一样。一批来自省城农业科技公司的技术员正在他的田里安装一些他从未见过的设备:不高不低的白色感应器,像是细长的路灯,埋在土里的湿度探测器,还有一架安静悬停在地头上空的小型无人机。
“他们说,这叫‘阿菠萝计划’。”李建国搓着粗糙的手,语气里半是期待半是怀疑。
他所提到的“阿菠萝计划”,是一项由国内多家农业科技企业联合推动、针对热带水果精准种植的数字化农业项目。该计划最初由深蓝科技牵头,联合了数所农业高校的研究团队,在过去三年中进行了小范围试验,并于今年初开始向多个菠萝主产区推广。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帮助果农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种植挑战,稳定产量、提升品质,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项目负责人,农业系统工程专家陈伟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菠萝种植大国,但长期以来,种植方式较多依赖传统经验,面对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的突发应对能力较弱。‘阿菠萝计划’不是要取代农民,而是为他们配备更敏锐的‘眼睛’和更聪明的‘大脑’。”
所谓“眼睛”,是指部署在田间的物联网传感设备。它们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酸碱度、光照强度甚至微量元素的变化,每十分钟更新一次数据。而“大脑”,则是一套基于云端的AI分析系统,能够融合气象预报、历史种植数据以及实时回传的田间信息,对果园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预测病虫害风险,并给出精准的农事建议。
“比如,系统监测到未来48小时内有强降雨,同时根据当前土壤湿度判断积水风险较高,它会自动向农户的手机发送预警,提示尽快疏通排水沟,并对低洼地块采取紧急措施。”陈伟举例说,“再比如,它可以根据叶片的光谱数据判断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然后通过滴灌系统实现变量施肥,缺多少补多少,避免浪费和污染。”
李建国是这批推广中最早一批签约合作的农户。一开始,他对于在田里“装这么多玩意儿”感到不自在,但技术员小刘耐心地帮他装好APP,教他怎么看数据、读提醒。“以前浇水施肥全凭感觉,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哪块地‘渴了’,哪片叶子‘黄了’。”他说这话时,指了指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你看,这儿说右边那片地钾元素偏低,怪不得结的果个头小。”
除了精准管理,该计划还在尝试解决另一个困扰菠萝产业多年的问题——产销对接。系统在果实进入成熟期前,会根据生长数据和模型预测产量和最佳采收时间,并将信息共享给合作的大型果品采购商。采购商可以提前锁定优质货源,农户也不再为“熟透了没车来拉”而发愁。
当然,新技术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年纪较大的农户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更信任祖辈传下来的“土经验”。项目团队在每个推广村落都派驻了技术人员,组织线下培训,并用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案例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第一年参加计划的农户,平均亩产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农药化肥支出下降了约两成,商品果率提高了,收入自然看得见。”技术员小刘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说。
夕阳西下,李建国田里的传感器指示灯微微闪烁,与晚霞交相辉映。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蹲在地头愁眉不展,而是有了更多时间研究技术员带来的种植手册,甚至开始和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视频讨论怎么把菠萝卖到网上去。
《阿菠萝计划》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质朴而充满生命力。它没有描绘一个完全无人化的未来农场,而是将 cutting-edge 的技术转化为田间地头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解决方案。它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技术赋能、人与机器协同共进的智慧农业新思路:数据成为新的肥料,算法成为忠诚的顾问,而农民,依然是土地最熟悉的主人。在这个菠萝田里的微型试验场中,我们或许正窥见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踏实而清晰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