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本地聚焦>正文

重见光明

时间:2025-09-13作者:扬州新闻网阅读:43分类:本地聚焦

  在云南省偏远山区的一所县医院里,七十六岁的李桂兰老人缓缓睁开了双眼。当模糊的光晕逐渐汇聚成清晰的轮廓,她凝视着窗前那棵开着粉色花朵的木棉树,泪水无声地从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这是她失明八年来,第一次重新看见这个世界。

  “像做梦一样。”李桂兰颤抖着伸出手,轻轻触摸着医护人员端来的鲜花花瓣,“原来红色是这样的。”她的女儿在一旁哽咽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仿佛一松开就会从这场美梦中醒来。

  这场“重生”得益于“光明之行”公益医疗项目的深入推进。该项目由云南省残联联合多家医疗基金会共同发起,旨在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治疗。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让超过两千名像李桂兰这样的患者重见光明。

  白内障作为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尤为猖獗。许多患者因经济困难或交通不便,常年生活在黑暗中。“有些患者已经失明十几年,甚至忘记了亲人的模样。”项目医疗队队长、眼科主任医师张明远告诉记者。这位有着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带领医疗团队连续五年深入山区,在临时改造的手术室里完成了数千台精细的显微手术。

  在龙陵县义诊点,清晨六点就排起了长队。来自周边村镇的患者们在家属的搀扶下等待筛查。六十八岁的傈僳族老人余志华拄着竹杖,由孙子领着走了四个小时山路赶来。“如果能看见,我想看看孙子上学的课本长什么样。”老人朴实的话语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动容。

  手术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在移动手术车上,医生们借助显微镜进行精细操作:切开不到三毫米的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混浊的晶状体,再植入新的人工晶体。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却需要医生数万次手术的经验积累。

  “每台手术都是生命的重塑。”张明远医生做完当天第十台手术后,揉着发酸的后颈说道,“当患者揭开纱布的那一刻,他们脸上的光芒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项目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山区交通不便,医疗设备运输需要人背马驮;少数民族语言不通,需要当地志愿者充当翻译;电力供应不稳定时,甚至要启用备用发电机完成手术。但这些困难没有阻挡光明使者的脚步。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不仅提供免费手术,还建立了完善的术后随访机制。每位患者都会建立健康档案,当地村医会定期回访,确保恢复效果。这种“手术+随访”的模式使复明率保持在98%以上。

  重见光明带来的改变远超想象。恢复视力的老人重新成为家庭的劳动力,能够照顾孙辈、操持家务;孩子们可以继续上学读书;中年人则重拾劳动能力,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整村整寨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在项目跟踪回访中,工作人员看到了许多感人场景:有位老人整天坐在院子里看花,“要把这些年错过的春天都看回来”;一位母亲终于能亲眼看到女儿穿嫁衣的模样;还有个孩子第一次清楚地看见了课本上的汉字,兴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光明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恢复,更是尊严的重建和希望的回归。随着国家健康扶贫工程的深入推进,这样的公益项目正在更多偏远地区开展。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让越来越多贫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夕阳西下,李桂兰老人坚持要送医护人员到村口。她站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目送医疗队的车辆远去,目光久久不愿收回。“明天我要自己去采茶,”老人对女儿说,“我终于能看见最嫩的茶芽了。”

  暮色渐浓,山村里亮起点点灯火。对于那些重见光明的人们而言,每一盏灯都是崭新的,都是这个世界慷慨赠予的第二次礼物。在这场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希望正在一个个偏远山村中生根发芽,改变着无数人的人生轨迹。

上一篇:九辫灵狐

下一篇:九门八甲

相关文章:

1.勇敢者游戏2(普通话版)2025-09-24

2.回马枪2025-09-24

3.侏罗纪狂鲨2025-09-24

4.前目的地2025-09-24

5.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2025-09-24

6.伟大的巴克·霍华德2025-09-23

7.今年一定要嫁出去2025-09-23

8.一文钱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