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边境的亚热带雨林深处,一名巡护员上月在红外相机中捕捉到令人震撼的画面:一只体长近两米的巨蜥正用分叉的舌头探测空气,鳞片在斑驳的光线下泛着青铜色光泽。这种被称为“亚洲麒麟”的科莫多龙近亲,正悄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焦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爬行动物研究所主任郑秋实指出:“巨蜥种群数量波动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最近三年我们在滇南设置的42个监测点数据显示,种群密度从每平方公里0.8只增长到1.3只,这是生态修复见效的重要标志。”这种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的巨型爬行动物,其活动范围正在向原有栖息地缓慢回归。
在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新发现巨蜥的食性比预期更为复杂。除了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它们还会季节性采食热带水果,在种子传播中扮演着意外重要的角色。保护区技术员王海峰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珍贵影像:一只幼蜥正在啃食熟透的芒果,这种杂食性特征颠覆了传统认知。
然而生存威胁依然存在。非法猎捕、栖息地碎片化、公路穿行等问题持续困扰着巨蜥种群。2023年云南森林公安破获的野生动物走私案件中,仍有17起涉及巨蜥活体交易。更隐蔽的威胁来自气候变化——近五年监测显示,孵化巢穴温度上升已导致幼蜥性别比例出现异常。
民间保护力量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村寨成立了全国首个“巨蜥守护联盟”,傣族老人岩腊香带领村民在雨季巡逻,及时救助被困个体。“我们的经文里记载,巨蜥是雨林守护神的化身,”岩腊香说着,指向屋檐下的传统织锦,上面绣着人蜥共处的古老图案,“现在年轻人用智能手机记录蜥蜴踪迹,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正在合力守护这些生灵。”
令人振奋的是,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今年成功孵化出第六代人工繁育巨蜥,建立了全球最稳定的保育种群。首席兽医董秋明博士透露:“我们模拟季风雨林环境,设计了温度阶梯饲养系统,幼体成活率从38%提升至79%,为未来野化放归奠定了基础。”
这些变化背后是我国生态保护体系的整体提升。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生态红线优化方案中,新增了13处巨蜥重点栖息地保护区块。与此同时,跨境保护合作也在加强——中老边境首次建立了长达200公里的联合监测带,通过卫星追踪器记录到巨蜥跨越国界的迁徙行为。
南京大学生态研究院院长李维民认为:“巨蜥保护成效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金石。这种古老生物穿越了数百万年时光,如今成为衡量人类与自然能否和谐共处的标尺。它们的鳞片上不仅折射着热带阳光,更映照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
夕阳西下,又一只巨蜥缓缓爬出岩缝,它的趾爪踏过蕨类植物时发出沙沙声响。在无人机航拍镜头中,这条活着的古生物沿着溪流蜿蜒前行,仿佛流动的青铜雕塑,继续书写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