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智慧城市获国际认可
在2024年至2025年间,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频频登上国内外权威奖项榜单,成为亚太地区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之一。这座千年古城以科技为笔,绘就了一幅“智慧古城”与“数字新城”交融的创新画卷,其经验不仅为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了范本,更在全球智慧城市评选中赢得了广泛认可。
从应急管理到全域智能:扬州的核心突破
扬州市应急管理局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一期)项目”曾以最高评分斩获2022年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该项目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AI算法构建了“城市神经末梢”,实时监测灾害风险。例如,运河水位数据与气象信息融合后,系统可提前48小时预测洪涝风险,指挥中心的大屏如同“城市心电图”,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应急指令。这一成果为后续全域智能化奠定了技术基础,2024年推出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资源管理》项目进一步延伸该技术链,实现从灾害应对到资源优化的升级,在长三角数字化转型评选中再获佳绩。

算力底座与古城保护的科技平衡术
荣获长三角案例一等奖的《运河城市算力平台》堪称扬州的技术中台。该平台采用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历史建筑密集区,既避免了大规模数据中心对古城风貌的破坏,又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每秒千万级数据处理能力。场景化比喻中,这套系统如同“隐形的运河”,将数据流像活水一样调配至需要之处——文物保护监测、游客流量调控等场景均受益于此。更值得关注的是,扬州大数据集团将此类技术应用于古城保护,其“AR+GIS”系统能精准识别东关街砖木结构的微变形,误差小于0.1毫米,相当于在数字世界为老建筑安装了“毫米级听诊器”。

奖项背后的协同治理模式
2024年亚太领军智慧城市奖评委会特别指出,扬州“政府-企业-高校”的铁三角合作机制具有示范意义。以政务云项目为例,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本地高校研发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安全,企业则负责场景落地,三方共建的“数据保险箱”机制让医疗、社保等敏感信息在共享时全程加密。这种模式在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被总结为“扬州范式”,其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让科技红利穿透行政壁垒,正如获奖案例中描述的“数据高铁”——各部门信息像列车一样按时刻表有序交汇,而非堆积成信息孤岛。

未来蓝图:从智慧城市到城市智能体
在高交会披露的规划中,扬州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进化。新阶段的“城市智能体”计划包含两个颠覆性设计:一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覆盖全市的“镜像扬州”,模拟政策实施前的交通、能耗等连锁反应;二是建立国内首个“市民需求-技术响应”的闭环反馈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自动归类12345热线中的民生诉求,并匹配预设算法库生成解决方案。评委会认为,这种“预见式治理”可能重新定义智慧城市的内涵。

扬州案例的启示在于,智慧化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城市灵魂的数字化唤醒。当千年运河遇见量子计算,当雕花窗棂嵌入传感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正创造着独一无二的“扬州方案”。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这里提供了历史城区数字化转型的参考答案;对科技从业者来说,它证明了技术落地需要文化适配性;而政府官员或许能从中看到,真正的智慧城市奖项不在领奖台,在市民指尖轻触屏幕时那秒级响应的温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