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启动i芽护苗行动 构建青少年网络安全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其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5年6月30日,江苏扬州正式启动“i芽护苗”行动,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从风险管控到能力培育的全方位防护体系,为青少年撑起一片网络晴空。这一行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拦截与过滤,更是一场关于价值观引导、法治教育与社会共治的深刻实践。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育人:构建三位一体防护网

扬州的“i芽行动”首次将家庭、学校与社会力量整合为统一战线。在朱自清中学举行的启动仪式上,市委网信办明确提出“网教同向”理念,要求家长、教师与社区工作者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通过定期举办网络安全亲子工作坊、教师专项培训课程,以及社区普法讲座,让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既能“避坑”又能“筑墙”。这种模式类似于为青少年配备三位“网络导航员”——家庭负责日常监督、学校系统传授知识、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三方数据互通、责任共担,有效破解了过去各方“各管一段”的碎片化难题。

五大维度30项工程:织密网络安全过滤网
行动发布的2025年重点项目清单,以“净网、暖网、强网、安网、兴网”五大维度为框架,覆盖从内容治理到能力提升的全链条。其中,“净网”工程采用AI识别+人工审核双轨机制,对校园周边网络环境进行“大扫除”,日均清理不良信息超千条;“暖网”板块则推出“网络文明公约”进校园活动,用漫画手册、情景剧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活指南”。尤为创新的是“强网”计划中的“网格+法治345”模式,通过将辖区划分为微型治理单元,确保每所学校周边3公里内配备法治宣传员、4类应急响应小组、5大投诉渠道,形成如毛细血管般的防护网络。

个人信息防护手册:给青少年的数字盔甲
面对日益隐蔽的网络诈骗,行动特别编制《青少年网络安全红宝书》,提出“三不三要”原则:不轻信陌生链接、不透露隐私数据、不点击诱导广告;要定期更新密码、要开启隐私保护、要举报异常行为。这些建议并非枯燥说教,而是通过“信息泄漏模拟器”等互动装置,让青少年亲身体验一次随意扫码可能导致的全家照片被窃取、社交账号被盗用的连锁反应。正如参与测试的学生所言:“原来网络世界和过马路一样,不看红绿灯就会出事。”

法治文创与普法地图:让规则意识生根发芽
在扬州古巷的灰墙上,一幅幅融入漆器元素的网络普法地图成为新景观。地图标注了全市26个“网络法治教育基地”,家长可带孩子通过扫码参与AR法治闯关游戏,在破解“虚假中奖信息”“冒充熟人诈骗”等关卡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同时发放的“法治能量包”内含加密U盘、隐私保护贴纸等文创产品,用“看得见的仪式感”强化青少年对规则的认同。这种设计暗含行为心理学原理——当法律以具象化载体融入生活,遵守它会逐渐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习惯。

未来展望:从防护到赋能的双重飞跃
“i芽行动”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正在推动网络安全教育从“堵漏洞”向“建能力”转型。据悉,扬州计划两年内实现三项突破:建立全国首个青少年网络行为数据库,开发VR防欺凌模拟系统,培育千名“少年网络安全官”。这些举措如同为青少年配备“数字免疫系统”——既识别毒素也产生抗体,最终让他们成长为兼具风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数字公民。正如网信办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安全的泳池,更要教会他们搏击风浪的本领。”

这场覆盖百万人口的护苗行动,正在用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重新定义“网络守护者”的角色。当学校课堂开始讲授“信息甄别思维导图”,当社区广场大屏滚动播放“反诈快板书”,当家庭群组频繁转发“网络素养微课”,一个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文化浸润的生态保护圈已然成型。在这片被精心照料的数字森林里,每一株嫩芽都将获得向上生长的阳光与养分。